Udemy線上課程 <傳習錄&>知行合一的儒家大智慧 講師:慶祥 張 影音教學 中文發音 繁體中文字幕版(6DVD)
Udemy線上課程知行合一的儒家大智慧講師:慶祥張影音教學中文發音繁體中文字幕版(6DVD)
內容說明:
中華文化之所王以歷經數千年成敗榮枯的洗禮,而益顯出它的價值,其精髓就在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裡面。
它不僅涵養出我中華民族大中至正的文化風骨,更是先人小到修身,大到治國,乃至於聖賢誠意正心的心法所在。
由於這心學精微難明,知者鮮矣。
幸有孔子將其步驟簡化到大學“格物致知”四個字上面,終於讓有志修心者有個可以下學而上達的入手處。
但秦始皇焚書坑儒,使這心法幾至斷絕!直至王陽明龍場一悟,這“格物致知”的心學才得以出土重光!是以今日欲復興中華文化之志士,不以發揚傳習錄為職志,舍此而何求呢!
課程內容:
01_傳習錄_知行合一的儒家大智慧
001陽明心學的緣起.mp4
002門人眼中的陽明先生.mp4
003「親民」與「新民」之辨?.mp4
004至善求於心還是外在事物之理?.mp4
005天下事理皆源於心嗎?.mp4
006事理分明,需要從內心來改造.mp4
007至善是心純乎天理之極.mp4
008被誤解的“知行合一”.mp4
009知行的本體在於內心的感受.mp4
010內心感受的真相原來是一股氣.mp4
011格物,格心中之物.mp4
012修心的三個層次.mp4
013“盡心知性”就是“物格知致”嗎?.mp4
014心外無物,心外無理.mp4
015被私欲遮蔽的良知.mp4
016從博文約禮返回十六字心法.mp4
017“道心”“人心”兩個心還是一個心?.mp4
018文中子擬經是好名釣譽嗎?.mp4
019孔子為什麼刪述六經?.mp4
020刪述六經是為了匡正人心.mp4
021治理世界的兩大原則.mp4
022將《春秋》列入六經是否合適?.mp4
023什麼是“主一之功”?.mp4
024貫通世間學問的根本在哪?.mp4
025登高之路在腳下.mp4
026內心寧靜便是“未發之中”嗎?.mp4
027孔夫子的心願.mp4
028進步要從哪裡下手?.mp4
029虛靈不昧,萬經歸源.mp4
030心與理是一物還是兩物?.mp4
031存什麼心,現什麼性.mp4
032非鬼迷人,是心自迷.mp4
033“正名”發乎於心.mp4
034未發之“中”是心學的根本.mp4
035破除煩惱的根本需在心體上.mp4
036萬變不離其“中”.mp4
037志到熟處,超凡入聖.mp4
038精、氣、神原是一樣東西.mp4
039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mp4
040一根主軸,貫通古今.mp4
041心體光明則一切學問圓滿.mp4
042學問之道貴在能夠取其有源.mp4
043閑思雜念也是私欲嗎?.mp4
044大而化之的聖人.mp4
045私欲未除,可得喜怒未發之中嗎?.mp4
046悟道就在心即是氣.mp4
047不動心是讓心自然.mp4
048好的心念也需要“格”嗎?.mp4
049修心的盲點——頑空和斷滅.mp4
050墨子的學說為什麼被聖賢批判?.mp4
051如何才叫修行有進步?.mp4
052心底無私煉真金.mp4
053如何才能觸碰到學問的根源?.mp4
054什麼才是真正的“靜”?.mp4
055出世、入世、治世三法俱全的儒家.mp4
056不作好惡就是對外在一切都無所謂?.mp4
057“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引發的疑問.mp4
058一切學問的根本在哪裡?.mp4
059為學之病與祛病之方.mp4
060成聖之道在“精一”.mp4
061“學而時習之”究竟“學”什麼?.mp4
062孔子為何贊顏回?.mp4
063居敬、窮理只是一事.mp4
064窮理即是盡性.mp4
065誠意與正心是一回事嗎?.mp4
066私欲為什麼難克?.mp4
067什麼才是“為己之心”?.mp4
068簡易廣大的儒學.mp4
069生與死是怎麼回事?.mp4
070教育的根本--率性.mp4
071治國的根本是什麼?.mp4
072《傳習錄》中篇的由來.mp4
073陽明心學是空虛頓悟之說嗎?.mp4
074知行是有次第還是知行並進呢?.mp4
075盡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嗎?.mp4
076第三等人——殀壽不貳,修身以俟.mp4
077“即物窮理”是玩物喪志嗎?.mp4
078何為“學、問、思、辨、篤行”之功?.mp4
079格物於心會造成不明事理嗎?.mp4
080格物就是窮理嗎?.mp4
081致知的第一義是什麼?.mp4
082權變合宜,貴在“致良知”.mp4
083權變的分寸該如何把握?.mp4
084一以貫之的學問.mp4
085學問的根本在良知.mp4
086如何明辨歷史上的似是而非?.mp4
087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mp4
088學習以復良知為本.mp4
089成聖成賢的妙方在本性之內.mp4
090儒家修心的落腳處——五倫.mp4
091明心見性的步驟.mp4
092學技藝與復良知不可相提並論.mp4
093失去為學主軸,世間一派亂象.mp4
094聖人之道,絕學不絕.mp4
095什麼才是真正的立志?.mp4
096“何思何慮”是不思不慮嗎?.mp4
097生活處處皆可養氣.mp4
098攻吾之短者是吾師也.mp4
099造化之性就在身中一股氣裡面.mp4
100良知是心之本體.mp4
101良知與精氣神有關係嗎?.mp4
102知無不良就是良知嗎?.mp4
103何為真正的動、靜與定?.mp4
104良知無分於動靜.mp4
105太極陰陽動靜之理.mp4
106邁入心法的門票.mp4
107無妄無照,與天合一.mp4
108何為真正的養生?.mp4
109動靜皆自在的原理.mp4
110斷滅種性的頑空之病.mp4
111如何能常常關注在內心實相上?.mp4
112如何剝盡氣上的陰質.mp4
113賢人與聖人差別何在.mp4
114聖賢和常人的區別究竟在哪裡?.mp4
115聖賢的真樂是什麼?.mp4
116良知裡面有真樂.mp4
117體制教育的弊端由來.mp4
118良知之處無私意.mp4
119有事無事都要致良知.mp4
120外在事物處理得當的標準是什麼?.mp4
121為人欺時該如何應對?.mp4
122良知大放光明時,智慧如神.mp4
123訓詁之學並非真學問.mp4
124學問貴在符合內在本性的實相.mp4
125格物,乃《大學》之入手處.mp4
126陽明先生和孟子的共同心願.mp4
127天下之公學是一人能決定的嗎?.mp4
128堅定正見,不負厚愛.mp4
129“不見是而無悶”的君子存心.mp4
130王陽明為什麼要推行心學?.mp4
131聖人究竟用什麼簡易之法平治天下?.mp4
132治天下的學問——致良知.mp4
133身處困境,當以何種心態面對?.mp4
134聖人救世,為何明知不可而為之?.mp4
135自古聖賢一條心.mp4
136“必有事焉”是集義嗎?.mp4
137“集義”比“勿忘勿助”更重要.mp4
138“文字障”是如何迷惑世人的?.mp4
139良知為本,應用無窮.mp4
140堯舜之道就是致良知之道.mp4
141為學有次第,不可逾越而行.mp4
142心是無處不在,還是心在腔子裡?.mp4
143身、心、意、知、物是一件.mp4
144正直無私的念頭就是“無念”.mp4
145有事無事,皆可自在的竅門.mp4
146找到雋永真樂的訣竅.mp4
147人胸中各有個聖人.mp4
148“致知”需要在心地上用功.mp4
149如何在病痛之時還安寧自在?.mp4
150簡單一招,免除私欲困擾.mp4
151真正的學問,就在日常生活中.mp4
152“致知”是知一節還是全體?.mp4
153為什麼陽明先生要宣導知行合一?.mp4
154為什麼善惡是一物?.mp4
155《中庸》裡的“真靜”是什麼?.mp4
156矜持與率直,皆是在外嗎?.mp4
157去掉七情六欲就是正心嗎?.mp4
158晦暗的內心如何重現光明?.mp4
159聖人之學共指同一根本——良知.mp4
160讀書的目的是致良知.mp4
161氣質與本性是一回事嗎?.mp4
162如何看待修行過程中的退步?.mp4
163病是最好的醫病藥方.mp4
164《易經》是卜筮之用還是闡明義理?.mp4
165思無邪——道盡天下學問之根本.mp4
166致良知做到極致處,身中是何氣象?.mp4
167聖人能免於被人毀謗嗎?.mp4
168人生的大志向在哪裡?.mp4
169真志在起心動念之間.mp4
170如何練習“致良知”?.mp4
171良知便是你的明師.mp4
172睡覺時該如何用良知的功夫?.mp4
173儒家的修行理念——良知.mp4
174何為安心之道?.mp4
175孟子批判告子的真相.mp4
176天下真的無心外之物嗎?.mp4
177看破生死才能盡性至命.mp4
178用言語永遠無法到達“致良知”.mp4
179料事如神是聖人所追求的嗎?.mp4
180修行的誤區.mp4
181真正的“為己”學問.mp4
182致良知從知所好惡做起.mp4
183習氣毛病很多的人還有救嗎?.mp4
184此心安處即是樂.mp4
185舜為何是“大不孝”?.mp4
186聖人行事的智慧.mp4
187怡情的音樂來自何處?.mp4
188如何學習孔子的氣魄?.mp4
189大舜的德行——善與人同.mp4
190喜怒哀樂“未發”與“已發”有什麼不同?.mp4
191世界很亂,心要如何安寧?.mp4
192陽明先生受批評的原因為何?.mp4
193一個“謙”字魅力有多大?.mp4
194如何教導不同根性的人.mp4
195“學而不思”與“思而不學”之病.mp4
196修心的支點.mp4
197解脫煩惱的步驟.mp4
198良知之學與學識多寡有關嗎?.mp4
199內在真正的大導師.mp4
200凡有覺知處便是心.mp4
201良知之學如何面對聲色貨利?.mp4
202真性不滅,須臾不離.mp4
203立命的功夫如何去做?.mp4
204“性、心、命”皆是氣.mp4
205一個“傲”字,敗壞所有德性.mp4
206易即是心.mp4
207真經不在紙上.mp4
208修心的重點是致良知還是去私欲?.mp4
209直入聖人之道的方法.mp4
210逆境當下,即是格物好時機.mp4
211心所安處,便是良知.mp4
212學問之道從找到心體開始.mp4
213聖賢學問——“只是這些子”.mp4
214先養活自己再求學問對嗎?.mp4
215讀書的目的是培養心體.mp4
216知行合一,避免學問流入義襲.mp4
217人人身中有個聖人.mp4
218靜上用功的弊端.mp4
219在心體上用功才能做出真學問.mp4
220顏子“擇中庸”,是如何擇?.mp4
221在人情世故中檢驗“誠”.mp4
222從“十五分鐘的光明磊落”做起.mp4
223看透古今事變的途徑——致良知.mp4
224顏回的“欲罷不能”是什麼?.mp4
225雖小道亦有可觀之處,為何君子不學?.mp4
226得來不易的“致良知”.mp4
227常人心也有明亮處嗎?.mp4
228千古聖學的試金石——良知.mp4
229見到私欲,即是進步開始.mp4
230敬畏會讓人變得不灑脫和自在了嗎?.mp4
231做學問如打蛇,要抓“七寸”.mp4
232工夫只是簡易真切,切勿尚玄好奇.mp4
233朱子格物與陽明心學“本是同根”.mp4
234探求真正的學問.mp4
235心物還是外物?從質疑到驗證.mp4
236了知天下萬物要從哪裡下工夫?.mp4
237聖賢把經典字句解在心頭.mp4
238以心印心,文字當“橋樑”.mp4
239求學的次第根本是什麼?.mp4
240N個臭皮匠,真能疊出個諸葛亮?.mp4
241如何戒絕習性,走出誤區?.mp4
242涵養不在書冊上.mp4
243方向不對,努力白費.mp4
244哪裡才是做學問的真實得力處?.mp4
245為人與修心的根本.mp4
246默會諸心自分明.mp4
247學問之道在於致良知.mp4
248良知的發生處確在自身.mp4
249奔忙一生可曾涵養半分?.mp4
250本未立,焉得仁?.mp4
251德性,仁義禮智之根本.mp4
252一生勤學,惟崇晚年之定論.mp4
253大學問:進入陽明心學的“尚方寶劍”.mp4
254莫讓聖學失傳於世.mp4
255大人之學在明明德.mp4
256一個“仁”字,涵蓋大學之道.mp4
257明德、親民的最高原則--至善.mp4
258至善:檢驗明德的根本.mp4
259儒家的修行次第.mp4
260明德與親民才是本末一貫.mp4
261修身在誠意.mp4
262欲誠其意,惟在致良知.mp4
263致知必在格物.mp4
264教育首要是人倫之教.mp4
265人倫教育的三綱:歌詩、習禮和讀誦.mp4
266如何實施人倫教育的三綱?.mp4



相關商品:Udemy線上課程山元式新頭針療法教學-進階(YamamotoNewScalpAcupunture)講師:資承高影音教學中文發音繁體中文字幕版(DVD版)Udemy線上課程股票不難,只要做好基本功!!講師:JohnChen影音教學中文發音繁體中文字幕版(DVD版)Udemy線上課程知彼解己的溝通語言講師:卓越人生企管顧問(股)影音教學中文發音繁體中文字幕版(DVD版)Udemy線上課程【Joy老師的親子音樂教室】臺北愛樂電台主持人Joy老師開課囉!講師:存在音樂團隊影音教學中文發音繁體中文字幕版(DVD版)Udemy線上課程Objective-C快速入門講師:慶明趙影音教學中文發音中文字幕版(DVD版)